欢迎访问阜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!   

微信       繁体 | 无障碍浏览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/ 健康教育 / 健康主题日 / 健康知识

广州管圆线虫病

发布时间:2012-07-30 信息来源: 阜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浏览:2354 次
【字体大小:

勿贪嘴  防止生食“福寿螺”导致“脑炎”

 

    近日,媒体报道了北京共有23名患者都是在食用“麻辣福寿螺”或“凉拌螺肉”这两道菜后出现“脑炎”症状(广州管圆线虫病),其中5例重症病人正在抢救中,此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重视。

现就“广州管圆线虫病”和“福寿螺”给大家作一介绍。

广州管圆线虫病

病原学

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广州管圆线虫偶尔寄生人体引起。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于鼠类肺部血管。偶可寄生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。

该虫成虫线状,细长,体表具微细环状横纹。头端钝圆,头顶中央有一小圆口,雄虫长11~26mm, 宽 0.21~0.53mm;雌虫长17~45mm,宽0.3~0.66mm。

成虫寄生于终宿主鼠类的肺动脉内。虫卵产出后进入肺毛细血管,第1期幼虫孵出后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,沿呼吸道上行至咽,再吞入消化道, 随后与宿主粪便一起排出。第1期幼虫在体外潮湿或有水的环境中可活3周,但不耐干燥。当它被吞入或主动侵入中间宿主螺类或蛞蝓体内后,幼虫可进入宿主肺及其他内脏、肌肉等处,在适宜温度(25~26℃),约经1周蜕皮为第2期幼虫,2周后经第2次蜕皮,发育成为第3期幼虫,即为感染期幼虫。鼠类因吞食含有第3期幼虫的中间宿主、转续宿主及被幼虫污染的食物而受感染。从第3期幼虫感染终宿主至其粪便中出现第1期幼虫约需6~7周。l条雌虫平均每天可产卵约15 000个。

常见的中间宿主有褐云玛瑙螺、福寿螺和蛞蝓,此外还有皱疤坚螺、短梨巴蜗牛、中国圆田螺和方形环棱螺。转续宿主有黑眶蟾蜍、虎皮蛙、金线蛙、蜗牛、鱼、虾和蟹等。终宿主以褐家鼠和黑家鼠较多见,此外还有白腹巨鼠、黄毛鼠和屋顶鼠等。

人因生食或半生食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而感染,生吃被幼虫污染的蔬菜、瓜果或喝生水也可感染。动物实验提示,第3期幼虫可经皮肤主动侵入宿主。由于人是本虫的非正常宿主,故在人体内幼虫通常滞留在中枢神经系统,不在肺血管完成其发育。但如果幼虫进入肺似也可完成发育。虫体一般停留在第4期幼虫或成虫早期(性未成熟)阶段,近年有报道在2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病例尸解时可见肺部有成虫 。

感染途径:

经口吃进含有幼虫的中间宿主、转续宿主(褐云玛瑙螺、福寿螺和蛞蝓等)及被幼虫污染的食物。

感染方式:

生食或半生食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而感染,生吃被幼虫污染的蔬菜、瓜果或喝生水也可感染。

致病作用:

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在人体移行,侵犯中枢神经系统,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。此病以脑积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为特征。病变集中在脑组织,除大脑及脑膜外,还包括小脑、脑干及脊髓等处。主要病变有虫体移行和死亡虫体引起的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。主要病理改变为充血、出血、脑组织损伤及由巨噬细胞、嗜酸性粒细胞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所组成的肉芽肿性炎症反应。最明显的症状为急性剧烈头痛或脑膜脑炎表现,其次为颈项强直,可伴有颈部运动疼痛、恶心、呕吐、低度或中度发热。头痛一般为胀裂性乃至不能忍受,起初为间歇性,以后发作渐频或发作期延长,出现持续性头痛。止痛药仅对45%病例有短时间缓解。头痛部位多发生在枕部和双颞部。在严重病例中有出现发热伴有神经系统异常、视觉损害、眼部异常、缓慢进行性感觉中枢损害、全身酸痛,还有脑神经受损、眼外直肌瘫痪和面瘫等症状。据温州同批感染的47例患者临床分析表明:潜伏期最短1天,最长27天,平均潜伏期为10.25天;主要症状有头痛(91.5%),躯体疼痛(93.6%),有游走性疼痛(70.2%),皮肤触摸痛(63.8%),低中度发热(53.2%),高热(4.3%)。此外,还有鼻部、眼部或肺部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报道。近年国内有报道2岁以下婴幼儿感染,症状比成人更严重,易造成误诊、误治和延误救治时机而死亡。

诊断依据:

1. 流行病学资料 有吞食或接触含本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的经历;

2. 症状和体征 有某种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和体征,如急性脑膜脑炎或脊髓炎或神经根炎的表现;

3. 实验室检查 脑积液压力升高,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,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%;

4. 免疫学检查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或间接荧光抗体试验(IFAT)检测血液及脑脊液中抗原或抗体阳性。用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,是目前临床实验室中最常用于本病诊断的免疫学方法;

5. 从脑积液中查出幼虫或发育期雌性成虫或雄性成虫,但一般检出率不高。

流行特点:

广州管圆线虫病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。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区、太平洋岛屿、日本和美国,我国主要在台湾、香港、广东、浙江、福建、海南、天津、黑龙江、辽宁、湖南等地,多数呈散在分布。迄今为止,全世界已有3000多病例报道。

预防:不食生或半生螺类、蛙、鱼、虾等食物,如玛瑙螺、福寿螺、蜗牛、青蛙、鱼、虾和蟹等(尤其是餐馆内“凉拌”、“麻辣”螺、虾等);不吃生菜、不喝生水,水产的瓜果、蔬菜一定要清洁使用或熟食。

治疗:目前治疗本病尚无特效药。用甲苯哒唑可杀死实验感染鼠体内大部分成虫;临床常以丙硫咪唑等药物进行病原治疗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